当前页面: 首页 > 关于中超 > 中超新闻 > “交通+”构建物流服务新模式

“交通+”构建物流服务新模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18 浏览次数: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加快普及和飞速发展,传统交通运输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行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往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从门到门”“一键支付,一条龙服务”等成为交通运输服务“标配”。“交通+”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形态。

 

已迈入“十三五”期的交通运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变革环境,其基础性、先导性本质特性依然存在,智能交通衍生出的“交通+”模式必定赋予其新的职能和内涵。

 

互联网带来交通巨变

 

5月9日,“交通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讲座在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报告厅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数据为王”的交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国道路智能交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推动了通信、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内的融合和集成应用,带动了道路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

 

“互联网+交通”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传统交通运输服务业态,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构建“三系统、两支撑”的智能交通体系。根据《实施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18年,要基本实现公众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及时获取交通动态信息,掌上获取导航、票务和支付等“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重点城市群内“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重点营运车辆(船舶)的“一网联控”;全国骨干物流通道率先实现“一单到底”,基本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载运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

 

《实施方案》的长远目标则是:逐步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实现先进技术装备自主开发和规模化应用,以及交通运输服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交通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互联网对交通生态的渗透表现在基于互联网、GPS、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共享经济正以迅猛之势全面蔓延渗透交通运输业,有心致力于此的相关企业争相依托互联网打造一个涵盖出租车、商务专车、公交、货车、代驾、合乘、单车,甚至物流等出行信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藉此充分整合市场闲置的各类交通资源,以有效激发交通资源市场活力。

 

智能交通特征之一就是其数据交互是实时的,未来走向必定是基于数据的服务与管理。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交通”的认可程度都非常高,眼下主要是加快与大交通涵盖铁水公空邮等各子行业的融合,形成一批持续的市场的引爆点,彼时,交通服务体系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将得到大幅提升。

 

从2016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可知:全国铁路建成了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水运管理中广泛应用;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邮政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视频监控体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应用于民航运输、物流配送中,以及基本建成的全国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部省市县四级道路运输机构、驾培企业以及检测企业等的基础数据平台高效协同,利用保险等第三方参与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动态监控。还有,高铁“刷脸”进站系统已进入试用测试阶段,公交乘车进入“无现金支付时代”。以上实践证明,现实交通运输体系可完全映射到数字虚拟环境中,人们出行或货物运输供需双方的时空分布、载运工具的区域分布、安全监管与服务能力等参数将实时呈现在虚拟环境中,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交通服务需求的研判、满足和抑制将实时融合对接互动。

 

例如,近年来,江苏省综合运输服务出现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货运物流方面有无车船承运物流、多式联运、中小企业联盟、城市共同配送、电商快递、冷链运输、物流金融等,客运以及相关出行服务方面出现了网络预约出租车、客运联程联运、定制客运、定制公交、网络售票、公共自行车、汽修O2O服务、预约点单式驾培服务等,突出体现了“智慧化”“综合化”“个性化”的特征和趋势。

 

又如,北京市交委正在致力于推动行业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共享,为出行者门到门的全链条出行提供一体化服务。

 

在广州,则推进了“互联网+公交”的应用实践——如约巴士,通过移动互联网精准收集乘客的需求线路,根据需求动态调整线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被称为“应需式公交”,业界评价,这一新业态可以作为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

 

业界人士认为,互联网介入后,把固化的行业结构和运营形式打破,自然而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也会变化,必定导致议事规则、决策权力、舆论控制随之变化,交通运输业运营组织新模式较传统意义而言,可谓日新月异、大相径庭——原本分散的运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相对封闭的交通供需信息实现高效对接、不尽合理的运输组织效率大幅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被赋予更多更高技术附加值。

 

一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运输服务领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要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交通运输业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群众需求迫切、发展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导向的综合运输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体现政府力

 

道路货运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业,道路货运行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道路货运行业长期积累的“多、小、散、弱”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比如运输组织和经营模式相对滞后、普通运力相对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货车司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

 

交通运输部多次发文强调,鼓励创新“互联网+”货运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专线整合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支持货运企业积极参与智能运输、智慧物流等试点示范。

 

今年4月17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表示,支持试点企业创新发展,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支持试点企业在城市配送、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重点物流领域推广无车承运物流模式,鼓励试点企业探索无车承运模式与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融合应用的发展路径,培育一批理念创新、运作高效、服务规范、竞争力强的试点企业,引导行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企业联盟合作发展。支持试点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开放合作、互联共赢为原则,在货源组织、线路整合、网络覆盖、运力调配、装备设施、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试点企业间业务合作、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引导试点企业与成品油销售、车辆生产制造与维修、金融保险等关联服务企业,以及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盟合作,加快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创新,提升物流服务便捷化、网络化、一体化水平。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综合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出席“推广应用‘互联网+交通运输’新业态国际研讨会”时也表示,交通运输部非常重视“互联网+交通运输”发展,未来要借助互联网新技术,贯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模式创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新旧业态加快融合,积极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增加优质运输服务供给。

 

业界人士分析,“互联网+交通”新业态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变革表现如下:一是聚合物流产业生态,延伸服务链条;二是制定物流解决方案,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三是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净化运输市场环境;四是提供金融等增值服务,强化粘合中小企业内生动力。

 

那么如何推进“互联网+交通”新业态发展?这位业界人士提出了五点设想:一是有序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丰富新业态发展的新资源;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适应新业态的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支撑物流新业态拓展新服务;四是加快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给予新业态行业管理下的新身份;五是继续推进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为新业态提供载体和支撑。

 

新业态急需新人才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保障。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到来,要求职业院校加快调整专业面向,培养适应新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将达到1500万人,这些人才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

 

根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的相关课题组调查结果得知——

 

目前在高职专业目录中,交通运输大类共有39个专业,全国共有专业点1406个,在校生311677人。按专业点数量排名,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汽车运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轮机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航海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这10个专业同时也是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

 

在中职专业目录中,交通运输大类共有30个专业,其中属于公路、水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专业有20个,此外还包括铁路运输和民航运输的10个专业。在30个专业的3000多个专业点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点占到近八成,其余29个专业的专业点仅占两成。

 

在高等级公路建养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公路工程机械等专业和中职学校公路与桥梁施工、公路养护等专业。目前每年毕业生大约5万人,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高等级航道养护与管理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港口技术、航道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专业点少,招生人数也少,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汽车维修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汽车类专业、中职和技工学校汽车类专业。虽然专业点多,但汽车技术发展迅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仍然紧缺。

 

高级船员,主要由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等专业培养。由于招生困难,学生毕业前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原因,高职院校每年实际输送给海运企业的船员仅为5000人左右,不能满足海运企业的需求。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2013年至2018年,全国需要城市轨道交通人才22万人。而高职和中职院校培养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每年约1万至2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运营、管理、维修、操作需要。

 

因此,围绕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课题组对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设置提出建议:职业院校要紧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重点设置行业发展急需专业,加快发展新兴专业,一是要注重传统公路运输类专业的改造和建设,二是重点发展适应交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相关专业,三是控制航海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四是要打造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专业群。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行业资讯,敬请关注中超

 

上海中超物流有限公司主营公路整车运输、零担、短驳等各项运输业务,另有大型仓储中心出租,并提供电商一体化服务欢迎来电咨询。